早在战国时期,“好奇之士取《穆王传》, 杂录《庄》《列》《离骚》《周书》《晋乘》以成”《山海经》。西晋大司空张华读过这本包罗万象的奇书后,意犹未尽,又编纂了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此后历代博物学著作迭出,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明末四大科技名著《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等,皆在博物学领域大放异彩。
《禹贡》上说:“厥贡盐絺,海物惟错。”《海错图》取海中生物错杂繁多之意。作者聂璜,字存庵,号闽客,生物学家,擅工笔重彩博物画。
![贻贝为何叫“东海夫人”? 贻贝为何叫“东海夫人”?]()
据《海错图序》载,1667年前后,聂璜在浙江台州和温州东南海滨生活20多年,期间云游贵州、湖北、河北、天津、云南等地,实地考察不同生态环境中水生物的种类和习性,所见所闻怪物异兽众多。康熙三十七年(1698),聂璜将所见鱼、虾、贝、蟹等及传说中的水族怪物绘图成册,编纂成博物学著作《海错图》。
《海错图》以复合图文的形式对海底各种光怪陆离的水族鱼类和神秘海洋动物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绘。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大航海时代的博物类图书,作者有意关注中西方不同的文献记载,以不同的视角上审视史料内容,大大丰富了《海错图》的信息含量。但时代所限,书中有很多不靠谱之处,关于生物习性的记载也是真假混杂。
聂璜死后,《海错图》下落不明。雍正四年,副总管太监苏培盛将《海错图》交清宫造办处。乾隆即位后对此书爱不释手,将其重新装裱,收入《钦定石渠宝笈续编》。此后,嘉庆、宣统等帝王皆曾翻阅。
![贻贝为何叫“东海夫人”? 贻贝为何叫“东海夫人”?]()
抗日战争时期,《海错图》辗转流离,致前三册存于北京故宫,第四册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海错图》诞生三百多年后,聂璜迎来了他的一位隔代知己——“博物君”张辰亮。
张辰亮,北京人,昆虫学硕士,《博物》杂志的编辑,科普网红,以其高冷不失软萌、博学且兼幽默的风格,俘获560万粉丝的心。
![贻贝为何叫“东海夫人”? 贻贝为何叫“东海夫人”?]()
有一年,还是中学生的张辰亮去故宫看画展,结果,“一见《海错图》误终身”。从小就对动物尤其是昆虫感兴趣,后来对海洋生物情有独钟,张辰亮自此对《海错图》魂牵梦萦。
2014年,故宫版《海错图》付梓,张辰亮成了它的第一批读者。2015年,张辰亮从现代生物学的角度对《海错图》中所述海洋动物进行分析考证,沿海实地考察,通宵达旦查资料,去海鲜市场找灵感,甚至在吃饭时看到鱼都会想到《海错图》里的绘图……
读张辰亮的文字,直觉他是个有趣的人,这一点和做过不少荒唐事、风流事、离经叛道之事的袁枚有点相似。
袁枚也是个很有趣的人,一生想得通,玩得转,吃得开,所以也活得久。袁枚会捯饬文字,张辰亮也不遑多让,其《海错图笔记》,虽仅有30篇,不足《海错图》原本所载十分之一,却颇见功底。该书既有科普读物的科学性和趣味性,也有志怪小说的荒诞不经,更有菜谱的回味无穷,细读还有一丝顾左右而言他的春秋笔法。如果愿意,你还能体味出传统文人“雪夜闭门读禁书”的刺激、快感和神秘。
张辰亮和袁枚更多的相似之处则在于对吃的讲究上。张辰亮的爱吃、会吃,和袁枚绝对有一拼。二人对蟹与大黄鱼的认知,虽然隔着两百多年的时差,却丝毫没有违和感。
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张辰亮写到“东海夫人”,即贻贝,也叫淡菜。张辰亮一直不明白贻贝为什么叫“东海夫人”,直到他读到《海错图》里的记载:“淡菜……肉状类妇人隐物,且有茸毛,故号海夫人。”治学严谨的博物君“赶紧上网下单,买来一包新鲜的、带毛的贻贝,煮熟后从侧面一看,配上那一撮足丝,还真像。”
我猜想,张辰亮煮贻贝,一定是用的袁枚随园菜的古法:淡菜煨肉加汤,颇鲜,取肉去心,酒炒亦可。![贻贝为何叫“东海夫人”? 贻贝为何叫“东海夫人”?]()
![贻贝为何叫“东海夫人”? 贻贝为何叫“东海夫人”?]()